访古“段王窑”

作者:岳生云 发布时间:2022-08-23

       看着展柜中一件件精美的瓷品,我常常浮想联翩,总会想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段王。

lifeadd1.jpg

        陶壶(一对) 春秋

        ① 高26.2cm、口径13.3cm、底径14cm

        ② 高27.3cm、口径12.5cm、底径13.2cm

        撇口,粗颈,溜肩,鼓腹,缩胫,缩足。此壶为陪葬冥器。土藏既久,土锈斑蚀,显得古老而稚拙,手工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罕见。

       记得孩提时节,我的家乡寿阳,老百姓家里日常用的盅碟盘碗,盆坛缸瓮,柜子上摆放的彩罐花瓶、寿星弥勒,甚至连读书人用的笔筒笔洗、笔架镇纸之类,都是段王窑烧制的“粗瓷”。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嫌弃它。说它花色单一,造型笨拙,不如人家细货轻便漂亮。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人们建新房,盖小楼,家用百货,追求时尚。看着这些粗瓷笨货就觉得“不协调”,反倒“碍事”。于是昔日曾占主导地位的段王瓷,渐渐地退出了日用历史舞台。不少人家索性把这些东西一古脑儿地“请”出门外,或者干脆当垃圾扔掉。每每看到这些情景,总会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总想亲自到段王古瓷窑去看看,或许可以寻觅到一点往昔的蛛丝马迹。

lifeadd2.jpg

        “德和茂记”彩瓶(一对):民国  段王窑 

        ① 高47.8cm、口径18cm、底径15.2cm

        ② 高47.5cm、口径18cm、底径15.1cm

        德和茂是寿阳段王古瓷场孟家的老窑号。

        此瓶制作于民国13年是德和茂窑号目前唯一的青花三彩题字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正面通体绘青花三彩鱼戏莲图。荷塘淼淼、碧水无波。菖蒲分披,水草连缀,怪石,崭然高出水面。青莲净植水中,或含苞、或盛开、或凋零,两条墨色鲤鱼翕忽游戏其间,悠悠然自得其乐。画面寓连年有余之意。

        背绘风竹数竿补白。画师利用竹叶的斜正反侧组字,一号瓶为“德和”,二号瓶为“茂记”,合读为“德和茂记”。这一形式开创了以画代款的艺术先河,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乡村文化记忆。

       那是2007年初秋的一天,晴空万里,微风拂面。我们一行七人一大早便从县城驱车沿307国道向西驶去。车随路转,约摸个把钟头,驶过一段高坡,“段王村”三个大字便赫然映入眼帘。“嘎”的一声,汽车在一处普通的农家宅院前刹住。高大的老槐树几乎遮满了门前的阔地,阳光透过枝隙桠缝向地面洒下形状各异的光斑,犹如铺了块花色别致的地毯,另有一番情趣。随着狺狺的狗叫,从院里走出了两位七十开外的老者,走在前面的身材矮胖敦实,秃脑门,古铜色的脸上泛着熠熠红光,一看就知道是位饱经风霜的干活好手。跟在后面的高挑的个儿,细瘦的身材,白白净净,目光炯炯有神,着一身灰色中山装,颇有学者气度。同行的老王是曾在这里蹲点的乡镇干部,向我介绍说这就是段王窑老窑工孟保光和芦仲德大爷。又指着我说:“这就是老岳……”我忙上前握住两位老人的手抢过话题:“我叫岳生云。在你们面前,我永远是后辈学生。”我们简单地说明来意后,孟老说:“你们先别急,进屋喝口水,歇缓歇缓。”

       这是一处普通的北方农家宅院。

       正面是砖包土坯窑,宽绰的台檐,“十字”空心花栏,敞亮的瓦房分列东西,给人一种拘谨闲适,清幽古朴的感觉。几串红辣椒挂在窑壁上十分抢眼。说话间,孟大爷把我们让进屋里。切好的西瓜放在圆桌上,大娘又端来了香喷喷的茗茶。我们围着桌子坐定,一边喝着清茶一边聆听老人们漫谈起段王窑的悠悠往事。

lifeadd5(1).jpg

        白地褐彩福字纹盘:明 段王窑,高5.7cm、口径25.6cm、底径11cm、重量0.870kg。

        盛食器。圆撇口,盘壁内凹外鼓,斜向内敛。内底呈微凹锅底状。外壁圈足深宽,旋平底。内外壁施白中泛黄釉。从外腹至底呈六边形状,露胎。内壁口绘褐色双弦纹,底书草体“福”字,外壁以单笔绘弦纹圈之。通观此盘造型古朴,胎骨厚实。

       “说起我们段王,那可是踢破地皮就是宝啊!挖黑的(煤炭),烧白的(石灰),种绿的(树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历史没有年代,听父辈们说,很早以前,这里就是对着窗户吹喇叭——鸣(名)声在外。当时有瓷窑五六十处,十里八乡的不说,就是河北、山东的‘侉子’也拖儿带女地来找口饭吃。那时节,窑黑的(矿工)嘴里叼着“油鳖儿”(长嘴灯),背上压着猪毛袋,那可真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啊!”老人心情激动,嗓门儿越来越高,“看我说到哪里去了,还说咱老本行。提到咱段王瓷,那可真是好东西啊!倒入开水沉淀快,高温蒸煮烧不坏,存放水果常保鲜,储藏粮食防腐坏,别看它笨拙质朴,却经济实用。”孟老很健谈,他招呼大家喝水吃瓜,又打开话匣,“我是十三岁进的窑场,采土、漯泥一干就是五六年。师父见我为人老实,干活勤快,十八岁就让我坐台蹬轮,学习制坯成型。那时的瓷窑因地势而建,或在崖脚,或靠土塄,作坊都是土窑洞。各家窑老板都是行家里手,管理缜密,滴水不漏。从耙泥、漯泥、成型、彩绘、上釉,到装窑、烧窑、出窑、检验,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在师父们的亲自操作下,丝毫都不马虎。至于用料配方,技术秘决,工匠们更是各自怀瑾握玉,秘不外传。到民国初期,段王瓷早已名闻遐迩。在偌大的天津与上海码头,咱段王瓷是免检产品,有多少,销多少。诸如花瓶、花罐、杯碗盘盂之类,销售特好。到底销往何处,那就不得而知了。”趁着孟老喝水的空儿,芦大爷接上话茬:“那时各家窑号竞争激烈。若论制瓷技术实力,瓷器质量,孟字德和茂处于优势。听老师傅们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山西督军府要为一面紫檀镶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配一对五尺青花落地大瓶,属下辗转南北,遍访高手,可就是无人敢承手。或慑于权势,或怯于技艺,都托词婉谢。阎锡山知道后,生气地说:‘找什么找!让专门给省府烧瓷的段王窑做不就行了。’最后,德和茂刚接班的芦威接手了这笔生意。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哪敢揽瓷器活’,开弓没有回头箭,芦师傅凭着过人的胆识,超群的技艺,从选料、制坯、上彩、施釉、烧制……层层把关,装窑最后七天没离窑场,眼熬红了,身子累瘦了。两对落地瓶终于出窑了。”

       “两对?配一对怎么烧出两对呢?”我禁不住脱口问道。

       “这就是芦师傅的过人之处,他怕万一有个闪失,他怕的是万一啊!”

       “那多余的一对呢?”

       芦大爷见我急的样子,慢条斯理的说:“你想,还敢留着吗?毁了。”在场的人无不惋惜。芦大爷接着说:“平地一声雷,山村沸腾了。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窑场,争睹地瓶风采。只见神龙吐水,鳞爪飞扬,火珠耀彩,洪波腾涌,乱云飞渡。瓶颈系红布绣球,窑场传鞭炮声声。从此段王窑云龙吐水纹瓶远近闻名,誉满省城,人称段王窑为山西官窑。 1959年,段王瓷厂代表寿阳参加了晋中十三县(市)陶瓷行业产品质量大评比,还获得过第一名的殊荣哩。”两位老人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似乎兴犹未尽,这时门外响起了汽车的鸣笛,时钟已报9点,才结束了谈话。一起乘车向村北……

lifeadd3(1).jpg

       我们来到一处名叫瓮窑沟的地方,老人指指点点,不停地讲述,同行的老钮在精密的地图上不停地圈点标号;我在一旁忙着记录;小王随手铲土搜寻当年埋弃的残瓷碎片,标号装盒;摄影师小宁不停地拍摄地形地貌和残窑遗址……就这样,忙忙碌碌大半天,我们走遍了“三沟一坡”,勘查了古瓷窑遗址二十三座,拾取了陶瓷残片十五盒。后来经过对瓷片的分析,段王古瓷窑制瓷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半天下来,年轻人倒没什么,老人们却折腾得骨软筋酥,困乏不堪,然而大家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当我们回到村里,一下子围上十来个老人,一打听,才知道都是当年的窑友。听说我们来考察,都要来见一见。我急忙跳下车,招呼摄影师为这群质朴可敬的老人们合影留念。

       汽车在水泥路上缓缓地向东而去,我回首望着伫立在村头挥手相送的老人们,心里感慨丛生——正是这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人们创造了昨天,把辉煌留给我们,而我们今天又该做些什么,留给明天的子孙后代呢……

       在灯下,我回味着两位老人的讲述,端详着新拍摄的留念照,赋诗一首以抒情怀:

人间万事匆匆过,蓦地回眸倍感伤。

土洞人勤多作古,瓷窑器美半沧桑。

偶寻残片推年代,细揩泥巴论短长。

堂前照影留鸿爪,姑将晚霁颂残阳。

lifeadd4(1).jpg

        陶钵 商

        高9.1cm、口径15.3cm、底径7.6cm

        圆平口,内壁凹,有凹凸不平的手工制作痕迹,圆锅底。外壁鼓出呈弧形,高低凹凸,底部较平。内外壁有明显的土斑锈蚀。系远古明器。

       时过境迁,从旧箱底翻出了这篇未曾发表的文章。展读之余,仿佛又勾起我多少对往日人事的追忆……如今六年过去了,我的博物馆规模扩大,两易其名,由生云粗瓷博物馆改为生云博物馆,但是我的办馆初衷未变,仍以民用陶瓷为展出重点,以山西民用传统文化遗存为收展范围,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护、挖掘、传承人类文明为自身职责……开拓创新,告慰先人。

       谨以此文献给已故的段王瓷人——芦仲德大爷。

生云博物馆 岳生云

2016年6月10日

       生云博物馆简介

       生云博物馆位于太行山区山西省中部,寿阳县城南外环白马河畔,是国内第一家以收藏展示民用陶瓷为主的私立博物馆。2006年由岳生云先生创建,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馆址位于山西省寿阳县城南约1公里处的荣家垴村76号。

       2012年博物馆扩建为富有北方民宅特色的二层四合楼院,“回”字形结构,寓回归历史,鉴往察今,奋斗将来的含义。院砌照壁上印馆名的由来和办馆宗旨。

       扩建后占地面积2.15亩,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主要设一厅五库十一馆;即序厅、五处库房和陶器、家具、农具、石器、白瓷、黑瓷、青花、彩瓷、书画、契约和晋商文化等十一个展馆。另设博物馆商店和文化活动室。

       十一个展馆,各具特色:陶器的泥火天成,白瓷的圣洁永恒,青花的国粹流芳,黑釉的璀璨家珍,彩瓷的屋字生辉,家具的独秀班门,书画的墨彩精华,石器的积淀厚重,契约的史鉴昭彰,农具的民天国本,以及晋商的信义立身。一件件历史遗珍,曾有过一段段难忘的往事,一幅幅精彩画面,贯穿着华夏的古今。拭擦千年土锈,拂扫历史尘封。

       博物馆藏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蒐集了上自殷商,下迄明清,延续到民国、建国后的文物36类60000余件(套。博物馆以民用陶瓷为展出重点,富有丰盛圆满、热闹野逸的民俗趣味。

       博物馆功能定位为荟萃民间传统文化,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是地方民用传统文化遗产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民间文化交流的窗口。

      博物馆荟萃的民用百物,无不打上先民们勤劳智慧、多才多艺、诚信坚忍的烙印,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发展进程,它就是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缩影。徜徉其间,仿佛品尝一杯千年佳酸,让你遐思无尽,回味无穷。

       参观须知

       开馆时间:上午9:00 - 下午5:00(4:00停止入馆),每周一、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闭馆

       一、观众凭票参观,门票当日有效。

       二、观众参观须服从工作人员的统一引导。

       三、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者须有人陪伴参观。

       四、衣冠不整者、醉酒者、精神病患者、携带宠物者谢绝入馆。

       五、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入馆,携带箱包须寄存。

       六、请勿在馆内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喧哗、嬉戏、裳爬。

       七、严禁触摸展品。

       八、禁止在展厅内饮食,禁止使用闪光灯、三脚架拍摄。

       九、团体参观须提前预约,电话0354 - 4614205

lifeadd6(1).jpg

【声明】:LifeAdd生活方式登载该文章目的是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若无意侵犯您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本网站,核实后将立即予以删除!
标签: 段王窑 芦仲德 土坯窑 岳生云 生云博物馆

高品质生活资讯平台

『LifeAdd生活方式』是一家引领高端品质生活的互联网平台,聚焦前沿时尚风潮,为高品质人群推送生活资讯和商业信息,链接高端商业与高端人群生态圈。

业务范围

经营规则

联系我们
北京市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平安幸福中心A座7层
82918700@qq.com
微信号:82918700

2013-2024 LifeAdd生活方式 www.lifeadd.cn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