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禅修群一般都是平静的一派祥和,静坐,站桩,群内打卡,分享香道,茶道,书法,花道,佛道,我参与不多,只是偶尔看看。一天突然平静的正念禅修群里有一个“二货”(不含贬义)扔出了一个比较“二”的问题,大家在几分钟内估计都一脸“懵逼”样,这是什么“套路”?这是一个“段子”?还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然鹅,还有一个更“二”的人这几天在思索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大大的问题,真不好回答,于是查经典,搜度娘,终于有所解答,看看大师是如何解答人生困惑的,呵呵。
有几个问题请教……请听题:
正念反思。回家路上坐车时,因为没有座位所以站票,但站着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俯瞰周围……结果就看到了一幕,近处一对碰巧做到一起的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女孩子身材丰满紧致,大长腿,高跟鞋,坐车没多一会就好像要睡着样子,头就偏向旁边的男子一侧,这哥们也不见外,他也好像睡着样子,偏向女子一侧,眼睛开始撕扯女人的胸部……问题来啦,第一,以上我的观察算不算保持正念?第二,接下去我是风轻云淡地看下去呢?还是该转移视线??第三,请问柳下惠到底是不是正念大师呢?
问题很简单,但包含的东西很多,“格”下去就是整个中国文化呀!
大家的回答是这样的:
看见没?群里人的不同回答基本有三种:一要么执着于细节,给不出答复,二要么回答明确,给出是或者否,三让出题者自己回答。感觉上隔靴扰痒,不能竟意,最后不了了之。双方都悻悻然,转移话题到别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问题不是简单的数理化问题,可以精确计算出结果,需要了解题目的前因、希望达到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但群里的人都是互不相识,没有了解,怎么能知道出题人的想法呢!再说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输入成文字,思想已经出现了偏差。 我相信既然提出这么个问题,出题人是经过相当的考虑,正念究竟是什么?如何去正念?最后估计还是迷迷糊糊吧!
来,经过查询先看看大师是如何回答众生的普通问题的!
《坛经》记载六祖慧能临终时说法道: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
翻译:有人问你问题,你就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再加上“中”非正非反,滴水不漏,就是中道,不会偏离真理。
根据大师的解题思路,套用到本题目,可以这样回答:
问题一:以上我的观察算不算保持正念?
正念有两个概念,一般指正在的念头
是正念,因为你这一刻正在想这个问题
不是正念,因为你在坐车,而想这个问题,出于坐车这个时间段,没有好好坐车。
正念还有另外的一个概念,正确的念头。如果只是看到这件事,无所谓正确不正确。如果你起了色心,显然不正确了。
如果在深入一些,正念是指念头,看只是眼睛看到客观的事实,没有形成念头的话无所谓正不正了。
问题二:接下去我是风轻云淡地看下去呢?还是该转移视线?
出题者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我也阴暗的回答:你还是看看吧,机不可失啊,最好还是陪那哥们一起看,呵呵呵呵!这个问题回答因人而异。
言归正传。人一生最大的困惑就是抉择,大事小情,左右为难,咋办哩?大师们早有办法,照着学差不了多少。前期儒家用《易经》,当然非迷信,道家用抽签,问神(包含天地之神和自己体内之神),佛家问内心,心中之佛。后期大儒王阳明提出问“良知”,即自己心中的良知,与身俱来的恻隐之心。
回答前问自己良知:我是看呢还是不看呢?如果良知回答,我实在想看,那就看!如果自己良知回答:这是假象,虚幻而不实,那男的猥琐,女的难看,而且这是性骚扰啊,不能看,那就不看了!呵呵
人生大部分的抉择问题,都无关重要,无所谓对错,有时是自寻烦恼。随便选择做就是了。关键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良知,大部分抉择困难,其实是良知给出了答案,而自己的私欲给出了另外的答案。
问题三:请问柳下惠到底是不是正念大师呢?
回答这个问题,专门搜索了度娘,柳下惠何人,正念大师是何概念?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创始人。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经过搜索,没有正念大师这个概念,当今推广正念的最有名的大师是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一生都在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1967年,一行禅师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正念的奇迹》、《爱的力量》等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养息堂估计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吧!
言归正传。所以这个问题基本是个伪问题!猜测提出者是想问如果是柳下惠,该不该产生色色的念头吧?我想既然孔子都称他为“和圣”,圣人就是佛,就是仙,那就没有色色的念头。如果柳下惠在成圣人之前还是凡人,我想他也经过了思想斗争,最后问了良知,决定遵守法律,道德约束。又阴暗的想到还有是不是柳下惠由于身体原因(打脸一下),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三个回答完毕!发现没,每个问题都有多重可能:有,无,非有非无(不确定)三种答案,这就是六组慧能大师给出的万变不离其中的万能答题法!
够“二”吗?呵呵呵呵。
(如果看到二,能想到“心物不二”,并会心一笑,这就是传说中的“禅”了吧)
再正经一下,联想到几个熟视无睹,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正念:觉知,学会觉知自己,体会到正在的念头,所谓活在当下。八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意识:佛教概念,六识之一。
知识:识,指五蕴之一,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六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善知识,佛教中指明白佛法,有智慧之人。
知道:道,道可道,非常道。应该是道家概念,指世间一切真理,与良知,佛法的法差不多。
道理:理,儒家发展到宋明的最高概念,理学,即天理,是儒家吸收了佛道之后的学说。
格物:格物致知。格,就是穷究下去,掰开了揉碎了,抽丝剥茧,找到真理的学习方法。
物理:既是课程名称,也是万物之理。
感格:应该是道家词语、感,感应鬼神,与真正的自己建立联系。(来自铜炉村土地龛)
参禅:禅,就是不说破。参禅就是一群人破某一问题。前提是大家都有共同的语境,否则外人不知所云。
良知:自己的内心。王阳明的核心理念,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
精神:精气神,道家概念。神,一个人的支柱,不好找,不好说。
一念三千:天台宗的核心理念,即一个念头有三千种前因后果。一个问题也有三千种答案。
拈花一笑:禅宗的来源,旁观者不知道,但当事人知道,这就是“禅”。当事人还不给你外人说破,只让你自己去悟!想知道自己去猜!
心物不二:客观与主观统一,好似王阳明的山中之花。
文化:东方文化:模棱两可,太极打法,混沌一片,整体概念,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非此即彼,精确无误,不会变通,看似傻帽,比较直接。
所有文化,不管东西方,还是儒释道,殊途而同归。
历史: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历史。
(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无所谓褒贬对错,不针对任何人任何事,呕耶!)
2013-2024 LifeAdd生活方式 www.lifeadd.cn 版权所有 | 御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0664 | 京ICP备14004911号-7